史可法是个明白人。事实上千军万马讨独木桥闯过了*个这关,
又在若干届进士的竞争下脱颖而出,他史可法就不可能是个白痴。所以他只是将史文博点出的几条建议串联起来,便不难看出这一整套改革方案的脉络。[.aoye]
首先说那个所谓的公务员制度。明面上看是大量增加了官员的数量,可实质上则不然。按照史文博的策略,改革之后,官吏一体。从今往后再也没有官吏之别。以后再开科选士,甭管你是状元还是搭了末班车,一视同仁,都得从最基层的吏员干起。且有没有状元、进士这一说法都有待商榷。
各级行政部门按需列出职位清单,而后进行全国xing的考试。考试合格了再进行面试,之后再进行择优录取。再到地方的行政部门,也是如此。这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科举的弊端。每科选士就那么多,选取的家伙大多做的一手锦绣文章,xiong有沟鸿万千,可不论是从政经验还是实际动手能力,乃至为人处世,简直令人难以接受。
真要是实行了这一制度,每次类似科举考试的公务员考试,都是按照需要来的。空缺出岗位,才招募公务员。如此一来,就等于消灭了冗官的问题。[]迷航一六四二505
再一个,皇权到县不下乡,这一点早就有人看出其弊端了。乡梓之间,或者是一族之长,或者是乡绅富户,都是这些人在做主。县衙把命令传达下来,这些人再转述乡梓,继而带头执行。这要是赶上有善名的也就罢了,若是赶上董其昌那般横行霸道的,简直就是民不聊生。
老百姓过不下去,自然得起来造反。
想那闯贼之祸,七分天灾,三分人祸。若那些乡绅、富户不盘囊得狠了,如何让闯贼屡剿不灭,死灰复燃,继而席卷了整个长江以北?
如今按照史文博的建议,干脆将朝廷的权力机构延伸到了乡野。如此一来,不用借助乡绅、富户之手,直接面对百姓。这其中少了盘录,少了误会,还增加了官员编制,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主意。
而为了担负多出来的这些官员的开支,史文博又推出了货币改革。
改银两交易为银币交易。银币的规格定了下来,为了照顾明朝百姓的习惯,干脆铸造成一两一个。吹之有声,可以此辨别真假。周遭厚重处有hua纹,防的就是宵小刮银谋利。
再定以严酷之法,这火耗的恶习从此而绝。史文博估算了下,大明朝民间藏银六万吨六万吨是什么概念史可法不知道,可史文博说这六万吨若是全部熔铸成银币,大明朝最少能收益三亿两。
三亿两啊!
史可法琢磨着,若是此法坚定不移地推行,百年间耗光民间存银,那每年起码还有三百万两的收益。大有可为,大有可为啊!有了这三百万两,足够扩编所增加的傣禄支出了。不但如此,还有不少的结余。
此法可行,绝对可行!
回过头来仔细想想,扩大了官员编制,士子们满意。这就意味着这项变革起码在舆论上会得到支持。
用银币彻底消灭了火耗,从此老百姓身上只有正税,这就减轻了负担。
里外里,士子们满意,老百姓也满意,貌似也就那些贪官污吏,指望着当官发财的败类不满意了。而提高了官员的傣禄,这就会堵住一大部分官员的嘴灰se收入就是灰se收入,上不了台面。大家伙都是读圣贤书出来的,谁不想合理合法的拿着高收入?
至于贪官污吏,兼职刑部尚书的史可法眉『毛』一立!大明朝坏事就坏事在这帮家伙身上了,要是安安分分的接受也就罢了。不接受,那就等着他史可法将其提审过堂吧。左右南京城里头一大鼻有官身没职务的家伙正热切地等着呢。
被美妙前景晃hua了眼的史可法,也顾不上过中秋节了。召集了户部、吏部一帮子官员,跟史文博等澳洲顾问头天晚上简单地商谈了一下,翌日又深入地就其可行xing进行了研究,而后各自摊派了任务,开始详细地制订整个变革计划。
这么大的手笔,涉及到财政体系以及行政体系,变革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事有轻重缓急,当前最要紧的就是增加收入。理所应当的,铸币的事儿就得优先优先再优先。
中秋节中午,史可法便急匆匆地去了趟洪武门,找到眼瞅着跟士子们耗不下去的马士英商量了一番。老马也五十多岁的人了,精神头与体力外加抵抗力都比不得一干年轻士子。
就算那些士子,跪了一晚上,绝大多数人都受不了,有的甚至已经着了凉。也亏着老马还有把椅子坐,晚上还有小太监给增了衣衫、被子,外带着皇后心疼自个爷爷,嘱咐御膳房熬了热汤。饶是如此,老马虽然没感冒,这会儿的精神头已经委顿至极。
手里头拿着粗略的计划书,听着史可法事无巨怕的讲述,一个庞大的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