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俄罗斯泥潭
战争进入到2059年,世界大战的味道才逐渐体现了出来。
客观的讲,如果说2058年最后4个月,也就是塞班岛登陆作战结束后的4个,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斗是小打小闹的话,那么在此期间,大陆战场上的战斗不但轰轰烈烈,还异常惊心动魄。
前面提到过,因为美国出兵俄罗斯,而且一次性投入8个师(第一批到达的只有2个师),袁晨皓不得不把第二轮进攻战役的发起时间由5月10日推迟到5月22日。如果不是俄罗斯的“雨季”即将到来,天气将变得对进攻不利,袁晨皓甚至有可能把进攻发起时间再推迟半个月。在无法推迟进攻时间的情况下,只能调整战役计划、降低战役目的,应付美军的挑战。
必须承认,袁晨皓给了美国陆军非常高的评价。
对美国陆军参谋长布吕歇尔上将来说,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虽然在绝大部分人看来,美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陆上强国,准确的说,美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靠陆军打天下的国家,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鼎盛时期,美国陆军也算上上“最强大”。但是谁也不能否认,2041年的中东战争之后,陆军得到了美国当局的高度重视,获得了长足发展。更重要的是,从2042年以来,美国陆军的发展方向非常明确,那就是以战胜共和国陆军为终极目标。这也无可厚非,如果美国陆军不能战胜共和国陆军,美国就不可能在世界大战中取胜,甚至会一败涂地。
为了达到终极目的,美国陆军进行了长达15年的现代化军事改革。
即便在发达国家人均寿命超过90岁、百岁寿星随处可见的21世纪中叶,15年仍然是短漫长的时间。问题是,对建设一支强大军队来说,15年却非常短暂。虽然美国陆军在制订改革计划、也就是军事现代化发展规划的时候考虑到了世界大战的威胁,但是出于种种现实因素,订下的发展时间仍然是20年,而不是15年。客观的讲,这也符合实际情况,即陆军的平均建设周期在20年到30年之间,如果将发展规划订为15年,即便不用担心会遭到国会质疑,也得考虑建设成果。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军人能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受新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或者说能否用如此短的时间完成新老更替。不管怎么说,美国陆军的现代化改革肯定要遵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
事实上,美国陆军缺乏全面改革的经验,特别是在技术推动下进行的从装备到战术的大变革。从历史上看,陆军的几次重大变革都与美国无关。冷兵器时代就不用说了,那个时候美国还不存在。进入热兵器时代后,由火炮、机关枪与坦克引发的三次陆军变革也基本上与美国没有关系,都是由欧洲国家发起,并且在得到验证之后才被美国陆军采纳。这也无可厚非,在大西洋与海军舰队的保护下,美国当局完全不用担心强大的欧洲军团,也就不用在陆军改革探索时期投入太多的物力财力,完全可以坐享欧洲国家的改革成功,再利用强大的基础实力超越竞争对手。
举个例子,英国人发明了坦克、德国将其发扬光大、苏联则将坦克推向巅峰,结果在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中,装备m1的美国陆军轻而易举的击败了装备t72的伊拉克军队,使美国坦克成为新的风向标,一时之间,120毫米滑膛炮、燃气轮机、焊接装甲、尾部弹药舱、贫铀合金装甲与穿甲弹、自动抑爆系统、被动红外夜视仪等等m1上的标准配备成为了衡量主战坦克性能的重要指标,甚至连m1的外形都是“先进”的代名词,不然韩国陆军也不会在k1之后搞了个与m1a1类似的k1a1。要论风光的话,恐怕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t34能够与之媲美吧。
问题是,这种“模仿加超越”的模式,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远远超过了竞争对手的基础实力,特别是基础科研实力。再来看美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00多年间的发展经历就能发现,只要找准了发展方向,即确定了目标,美国就能用其强大的基础实力让陆军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越对手。仍然以坦克来说,在m1之前,m60与m48都不如苏联同时代的t62与t55(这个在中东战争与两伊战争中都已得到证实),而m1能够一举超越同时代的t72,甚至比t80与t90还要先进一些,与美国的强大基础实力,特别是在科研方面的实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就在这里,从2013年开始,美国在基础实力上的领先优势就开始下滑。
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即发起电力革命的不是美国,而是共和国。因为没有能够掌握电力革命的核心技术,所以美国逐渐失去了各个领域的领先地位,甚至在一些独占性高科技领域。比如在以计算机芯片为代表的电子领域,不但晶体管技术在美国诞生,在21世纪初之前,美国在该领域几乎是独霸全球,特别是在商用计算机芯片上,就连紧随其后的日本都难以望其项背,随着常温超导技术问世,美国在电子领域的优势就荡然络计算机与量子计算机等新领域,美国不但没有优势,反而处于绝对劣势,使得美国当局不得不在相关领域投入以千亿美元计的巨额科研经费。
对美国陆军来说,这种基础技术上的落后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
更要命的是,在明明已经失去了“后发优势”的情况下,美国陆军仍然在长达30年的时间内固步自封,没有对发展模式做出调整。可以说,在过去的几场局部战争中,美国陆军接连惨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固步自封。如果不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美国仍然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加上吃老本都能撑上几十年,恐怕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美国陆军已经沦落为二流军团了。
不管怎么说,迟到总比不到好。
在2041年的中东战争中遭受惨败之后,美国陆军终于清醒了过来,认识到了与共和国陆军的巨大差距,并且订下了为期20年的发展规划。必须承认,作为一个由流放犯、探险家与破产者建立的国家,美国非常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制订发展规划的时候,美国陆军不但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还对实现目的做了详细规划。不管是现实制度、还是传统习惯,美国人在制订计划方面很有一手,而且非常详细。按照美国陆军在2042年提交给国会的相关报告,发展规划中对陆军的现代化建设进度详细到了每个季度,甚至对每个月应该启动哪些项目、以及各个项目应该在哪个月达到某个阶段都做了详细规划,而且还对规划的可行性做了详细论证。
不得不说,这就是“美国式计划”的特点。
了解美国的人都应该知道,美国陆军的这份发展规划肯定无法实现,至少无法按照计划的进度实现。要知道,在过去百年间,美国各军兵种提出过数十份类似的发展规划,没有一种真正按照计划实现过,而且六成夭折。
虽然美国陆军的发展规划没有夭折,但是也在实施过程中变了样。
从最终的落实结果来看,如果说该发展规划中哪个部分与计划的差别最小,那就是编制改革了。
众所周知,美国陆军有一套非常繁琐的编制体系。美苏冷战期间,美国陆军一直奉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编制体系,即以战区为基础,在战区下设集团军、军、师、旅与营(营是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最小编制)。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后,作为响应“空地一体战”,美国陆军开始调整编制,集团军被取消,旅级战斗单位得到加强。到21世纪初的“反恐战争”时期,旅级战斗单位再次得到加强,而且正规军与国民警卫队的整合工作也正式开始。直到2041年的中东战争,美国陆军仍然是以师为基本战斗单位,旅为主要独立战斗单位,编制体系并没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可以说,这就是美国陆军固步自封,对现代化军事变革认识不深刻的主要体现。
总结中东战争的经验教训时,美国陆军就提出,编制落后是战斗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受此影响,在提出发展规划之前,美国陆军就在计划进行编制改革。
因为目标是超越共和国陆军,而在此之前,肯定得追上共和国陆军,所以在2042年的时候,美国陆军就做出了向共和国陆军学习的决定,即采用共和国陆军的编制体系,追上共和国陆军之后,再寻求超越的方式方法。作为大国陆军,在具体表现形式上,美国陆军采用了“老瓶装新酒”的策略,即在尽量保留部队番号、以及各级部队代号的基础上,按照共和国陆军战斗单位的编制模式整编作战部队。这么做的好处非常明显,除了让部队官兵更加容易接受之外,还能减少来自国会的非议。
正是如此,美国陆军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扩编”,即将师提升到战斗单位的高度上。
事实上,这也是最简单、最轻松的一步。
传统上,美国陆军的师下面设2到3个旅,除了对作战用途做了明确限定的各个职能旅、比如炮兵旅与航空旅之外,师级部队下的各个旅均没有明确的职能划分,即都具有相当的作战能力与自我保障能力。从应付规模有限的地区冲突与小规模局部战争来说,这种编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部队的战斗力,即在某个方向上,旅级部队就能肩负起战斗重任,无须部署职能性部队,从而减少了军力投入。问题同样突出,那就是在大规模局部战争中,很难在某个方向上集中足够多的兵力,也很难在特定环境下把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出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前,中东战争中的惨败就是这一弊端的直接体现。可以说,美军没有能够在北方战线上击败兵力少得多的共和国陆军,与部队过于混杂,难以将战斗部队、特别是正面作战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出来有绝对性的关系。根据美国陆军调查,中东战争的正面战斗中,1个美军师甚至打不过共和国陆军战斗单位的1个战斗旅,往往需要3个美军师,才有可能在正面作战中顶住1个战斗单位的进攻。而这个时候,美军投入的兵力是共和国军队的2倍多,而在一线作战的美军更是共和国军队的3倍以上。即便算上装备性能上的差距,美军的作战效率也不到共和国陆军的一半。
有了这个认识,编制改革的方向就非常明确了。
问题是,在接下来的改革中,美军遇到了很的啊麻烦。别的不说,要将师以下的旅按照职能划分来进行整编,就让很多美军官兵,特别是基层军官难以接受。原因很简单,战斗旅肯定要比支援旅高半级,而作为“职业军人”、也就是拿钱当兵的美国军人,这就意味着薪水、福利、地位、乃至今后升迁的高低与先后顺序,自然没有人愿意成为牺牲品,而又必须有人做出牺牲。
为了推动改革,不但在2年内换了3位陆军参谋长,还导致了2044年的大选危机。
这些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军队的现实情况,即美国陆军为什么在数十年内,特别是在20年代的半岛战争中吃过大亏之后,直到20年后再次在战场上惨败,才提起勇气进行改革。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积重难返”。作为一个“制度型国家”,不管是美国军队、还是美国政府,都得按照制度办事,谁也不能违背定下的制度,除非去改变制度,因此改变制度、即改变军队编制自然成为了利益斗争的焦点,也就成为了最为困难、也是最容易引发矛盾的事情。
问题是,美国陆军的编制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可以说,正是因为必须进行改革,所以美国陆军的编制改革才没有半途而废,不但坚持了下来,还在重重阻力下稳步推进。
2045年初,随着兰德斯联任成功,美国陆军编制改革开始加速。
不得不承认,推动陆军编制改革,算得上是兰德斯这个不太成功的总统在其8年毫无意义可言的执政生涯中少有的闪光点之一。
也就是在这一年,美国陆军的现代化建设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配合编制改革,美国陆军以令人震惊的速度进行蜕变。
在兰德斯的第二届任期内,美国陆军的改革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不但绝大部分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主战装备项目顺利上马,还有很多在前民族党政府期间没有落实、或者没有受到重视的装备研制项目重新启动。
总而言之,美国陆军获得了一个非常关键的4年发展期。
到兰德斯离开白宫,第三次世界大战前的军备竞赛全面爆发,即在2049年,美国陆军的现代化改革迎来了第二个转折点。虽然在这个时候,杜奇威还是在野党党魁,甚至不是国会议员,也就没有参与国家决策的机会,但是根据比较可信的说法,在美国军事改革中,杜奇威利用在军队里的影响力,特别是一些没有政治派别的部下,对美军的现代化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就包括美国陆军的现代化改革。
要从贡献来看,杜奇威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让美军缩短改革周期。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在2049年的时候就有人预料到战争会在2057年爆发,但是有理由相信,最迟不过2050年,杜奇威就应该认识到,战争肯定不会拖到2060年之后,而且在2055年之后爆发的可能性最大。如此一来,像美国陆军这种,规划到2060年之后才完成的改革计划就没有可行性了。
当然,缩短5年,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更加巨大的军费开支之外,技术开发、特别是基础科学的发展速度成为了军事改革成败的关键。
事实上,正是如此,美国陆军的改革才变了味。
不管怎么说,任何军事制度都得以军事思想为基础,而军事思想的基础肯定是基本战术,而战术的基础又是武器装备。这就好比在冷兵器时代,“十十制”能够最有效的发挥部队的战斗力,而到了热兵器时代,“三三制”才更加合理。总而言之,美国陆军改革的基础实际上是装备发展,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任何改革都等于空谈。当然,装备建设跟不上改革步伐,不是陆军才面临的问题,美国的其他军兵种也有同样的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