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回过头来看,也许会觉得裴承毅在蛮度战场上的表现没有什么值得夸奖的地方,甚至会让人觉得,整个过程都是顺其自然,谁去指挥的结果都相差不大,毕竟共和国的军事实力摆在那里,蛮度没有半点胜算。但是以当时的情况看,谁能像裴承毅那样得心应手的指挥整场战争?即便退一万步来看,谁有能力看到整场战争的进程与结果?李存勋自叹没有这样的能力,因为他也怀疑过裴承毅的指挥策略。
有的时候,李存勋甚至觉得,裴承毅的军事才华是与生俱来的。
关键是,打赢一场战斗很有可能是运气,可是要打赢一场战争,绝对不是运气。
计划耗时1年半的蛮度战争,最终仅用了5个月,战争开支仅为预算的40%、战争伤亡仅为估计的30%、战争损耗仅为预测的30%。这些足以证明,裴承毅的军事才华无与伦比,恐怕在未来数十年之内,都不会出现第二个“裴承毅”。
当然,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打赢一场战争不容易,打赢两场战争更不容易。
事实足以证明,裴承毅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将军。
李存勋非常佩服裴承毅的军事才华,也很欣赏裴承毅的政治头脑,但是最让他觉得钦佩的还是裴承毅的“低调”。
蛮度战争后,裴承毅成为了最有竞争力的总参谋长人选。
项铤辉决定卸甲归田之后,不但王元庆认为裴承毅是下任总参谋长的理想人选,就连一直在为总参谋长努力的章忠宪都甘拜下风,早早对外宣称,如果裴承毅出任总参谋长,他绝对心甘情愿的听从调度。
当时李存勋就觉得有问题。
裴承毅的表现让李存勋明白了问题在哪。当裴承毅谢绝了元首的挽留,决定担任南亚战区司令官之后,李存勋就明白了过来。如果裴承毅按照众望所归的想法,接替项铤辉出任总参谋长,他就会惹上大麻烦。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裴承毅,最有可能出任总参谋长的不是章忠宪,而是林啸雷。章忠宪主动退出竞争,不是不想当总参谋长,而是想借此机会让裴承毅与林啸雷扛上。只要裴承毅与林啸雷争执不下,元首就会退而求其次,让章忠宪出任总参谋长。换句话说,裴承毅在这个时候跳出来竞争总参谋长的位置,不但替章忠宪做了嫁衣裳,还会得罪几十万海军官兵。换了李存勋在裴承毅的位置上,也不会主动背黑锅,而是把总参谋长的位置让给林啸雷。
“低调”也能看成是一种政治智慧,而且是大智若愚的政治智慧。
如果裴承毅仅仅是退出总参谋长的角逐,没有什么赞叹的,只要是稍微有点头脑,明白共和国军队内部斗争情况的人在他的位置上,都会做出同样的决定。让李存勋感到佩服的是,裴承毅还做了一件看似举重若轻,实际上却意义非凡的事情。
退出总参谋长的角逐之后,裴承毅申请去南亚担任战区司令部。因为第三次军事改革明确了战区制取代军区制,首先成立的四大战区(本土战区、西太平洋战区、东南亚战区与南亚战区)均在组建之中,需要优秀人才,所以裴承毅在这个时候申请外调,被很多人看成是避嫌的最好选择。
问题是,王元庆并没打算放裴承毅走,而是把刚刚晋升为少将的袁晨皓派了过去。
各大战区需要人才,推动军事改革更需要人才。
按照王元庆的意思,裴承毅留了下来,而且在总参谋部与国防部联合成立的“军事改革委员会”供职。毫无疑问,最适合裴承毅的位置是“战斗部队编制办公室主任”,因为裴承毅在总参谋部任职的时候是作战处主任,在两场战争中均是前线最高指挥官,非常熟悉军队的编制,也知道该如何调整编制。从某个角度看,“战斗部队编制办公室主任”在军事改革中的地位最高,影响力也最大,对今后的晋升有很大帮助。别的不说,新成立的各支部队都与该办公室有关,都需要按照该办公室提交的方案进行改编。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裴承毅没有接受这个任命,而是去了被人看成清水衙门的“装备发展办公室”。
管装备发展有什么前途?
按照共和国的军事体制,就算该办公室在装备研制与采购上有很大的发言权,但是最终决策权掌握在国防部手里,而且预算管制非常严密,连捞点油水的机会都没有。更重要的是,该办公室与军队基本上脱节,各基层部队就算有装备需求,也不会找该办公室,而会直接找军兵种的后勤装备处,或者直接找国防部。
在很多人看来,裴承毅是在“避难”。
虽然他早就宣称不会出任总参谋长,但是在军队的广泛拥戴下,他仍然是总参谋长的理想人选。别的不说,就连王元庆都希望能够由他出任总参谋长。甚至可以说,只要裴承毅点头,不管是项铤辉、还是王元庆,都会把他推上总参谋长的位置。如此一来,裴承毅要想避免与林啸雷恶性竞争,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地方“避难”。南亚战区没有去成,被王元庆强行留了下来,在后方找个清水衙门也是不错的选择。
还有人认为裴承毅是欲擒故纵。
很大一部分海军军官认为裴承毅在“演戏”,打算借管理装备与海军讨价还价,从而让林啸雷在竞争总参谋长的时候有所顾虑,最终做出让步。事实上,也确实有这种可能,毕竟海军对装备的依赖性最高,如果裴承毅有决定装备研制与采购的权力,别说要挟林啸雷,就连章忠宪都得死心。问题是,裴承毅又不是国防部采购处的官员,就算能够在装备研制与采购上提供意见,也没有决策权。以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关系,国防部肯定不会把一位来自总参谋部的将军放在眼里。
真正明白裴承毅用意的人没有几个,其中就包括李存勋。
正是裴承毅的这个决定,让李存勋既佩服、又担忧。
原因很简单,裴承毅已经萌生了退役的想法。以裴承毅的经历,不可能不知道军队内部的斗争有多严重。别的不说,当年在半岛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苏劲辉就因为军队内部斗争而退居二线。如果论个人能力,苏劲辉不知道比接替他的傅卫民强多少倍,按照常理,就算不能晋升,也应该留在39军。
虽然李存勋不是很明白裴承毅的个人想法,但是从裴承毅的一举一动中可以看出,在军队内部斗争面前,裴承毅既不想参与,又不想被人利用。也就是说,他的唯一选择就是离开军队。
如果裴承毅是项铤辉那样的将领,问题还不大,也该回家养老了。
问题是,裴承毅才45岁,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军人退役无非三种结果:一是融入社会,像绝大部分退役军人那样,默默无闻的过完余生;二是在类似行业发挥余热,像康晓霆与苏铭谨那样找到新的奋斗目标;三是全面转行,并且在新的行业中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成就出来。
毫无疑问,裴承毅不会走前面两条路,只会走最后一条路。
以他的才能,只要肯干,肯定能够干出一番大事。李存勋首先想到的就是裴承毅的政治智慧,也就是说,只要裴承毅肯从政,未来同样光明。
如果裴承毅从政,会对共和国的未来产生多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