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动员
王元庆回到元首府的时候,叶致胜已经在书房里等了半个小时。
“最新的调查报告。”叶致胜将带来的黑皮文件递给了王元庆,顺手拿起放在桌上的香烟,说道,“时间很紧张,所以引用了部分以往的调查数据,更详细的调查报告还在制订之中,预计明天上午才能完成。”
王元庆点了点头,翻开了文件。
时间紧张不是叶致胜的错,战争刚刚爆发,王元庆在昨天晚上做出了向蛮度正式宣战的决定,留给叶致胜搜集整理国防力量调查报告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万幸的是,在此之前叶致胜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全面战争拼的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国家的国防实力。与针对弱国的战争不同,与蛮度这种地区性大国的全面战争,更受考验的不是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国家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可以说,曾经在纪佑国执政期间担任元首首席助理、在赵润东执政期间担任国家副主席的王元庆最清楚军事工业生产能力对大规模战争的意义。半岛战争、口木战争都考验过共和国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特别是口木战争,如果不是赵润东与王元庆花了数年的时间进行准备工作,共和国必然会遇到很多难题。
与口木战争一样,这场战争的规模不会小到哪里去。
因为这是一场地区性质的大规模战争,所以王元庆更加关注陆军与空军的装备弹药生产能力,毕竟海军的建设周期过于漫长,除非战争延续好几年,不然战时动员机制不会对海军造成太大的影响。
粗略翻看了一下,王元庆点上了香烟。
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王元庆不会打没有把握的仗。如同当年策划口木战争一样,藏南冲突结束之后,王元庆利用军事工业改革的机会,对共和国的军事工业生产结构做了全面调整,不但大规模引入民间资本,还陆续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与制度,对民营军火企业加以限制,其中包括在战争状态下,民营军火企业应该尽到的责任与义务,把民营军火企业纳入了国家的战略规划。通过出台国家长远战略规划的方式,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政府在军事工业建设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比如为军火企业提供政府贷款担保,降低军火企业的营业税收等方式,让军火企业在和平时期建立更多的军火生产线,而不是按照销售标准建立生产线。
以j-16重型制空战斗机为例,如果按照和平时期的销售标准,中重集团只需要建立1条生产线,就能每年为客户提供至少500架,最多1000架战斗机,满足包括共和国空军与海军、以及海外潜在客户的购买需求;实际上,中重集团一共建立了4条生产线,其中2条生产空军的j-16a,1条生产海军的j-16b,另外1条则专门为海外潜在客户生产出口型的j-16系列战斗机。按照此标准,在以正常方式运转的情况下,每年能够为所有客户提供至少800架j-16系列战斗机;如果满负荷生产(不考虑销售,生产线每天运转8小时),每年生产至少1600架j-16;如果超负荷生产(生产线24小时运转),每年至少生产4000架战斗机。建立更多的生产线,意味着更大的投入。为此,中重集团获得了由政府提供的贷款担保,并且将建立生产线的花费计入了战斗机的生产成本之中。虽然这一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j-16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军火不同于普通商品,在性能第一的情况下,价格偏高并不是影响销售的主要因素。
与之类似,共和国的其他军火生产线都在4年间得到了增强。
当然,决定军火生产效率的不仅仅有生产能力,还有军队需求。
按照叶致胜提供的调查报告,在共和国空军基本上夺取了制空权、海军基本上夺取了制海权的情况下,对包括j-16、j-17在类的高技术兵器的需求量不会太大,空军与海军也没有必要在战争期间全面扩充编制,主要就是满足部队的战损补充需求。相对而言,真正需要大力生产的是陆军的武器装备,以及各种弹药。
与口木战争不同,针对蛮度的战争不可能在空中与海上获得最终的胜利。
在王元庆决定向蛮度宣战之后,地面将成为决定最终胜负的决战场。按照国防部做出的相关估计,共和国最终投入的地面部队很有可能超过100万,甚至超过150万。虽然起关键左右的主力部队不会超过50万,也就是在前线作战的野战部队在14个军左右,大部分的作战部队将用来维持后方的战略补给线,以及占领区的治安工作,还可以通过邀请盟国出兵的方式减轻共和国的战争负担,但是陆军对装备的需求肯定会远远超过一般战争,需要为陆军提供更多的作战设备。
在叶致胜提交的调查报告中,陆军的装备采购占到了大头。
按照组建150万地面部队的标准计算,至少需要为陆军采购2500辆主战坦克、5000辆步兵战车、150套电磁炮系统、1500架垂直起降战术运输机、1000架垂直起降攻击机、装备20个军的轻武器(大约包括50万套单兵作战系统、10万套班组支援武器系统、5万套连排火力支援系统等)。这一采购计划的前提条件是,将之前10年间封存的武器系统全部进行现代化改装,提供给2线部队使用。如此一来,算上采购新式武器与改装老式武器的所有花费,需要支出大约25000亿元的战争经费。
钱还不是关键问题,问题是,在王元庆确定的战争计划中,战争将在2036年底之前结束,也就是说,必须在不到1年半的时间内完成装备生产与改装工作。可以说,时间相当紧迫,要想完成生产工作,必须从现在开始全面提高生产能力。
与装备生产相比,弹药生产更成问题。
和平时期,国家可以通过封存的方式,保留大量武器装备,却很难通过封存的方式保留弹药。虽然随着技术提高,大部分弹药的有效存放时间都超过了10年,有的甚至达到20年,但是存放弹药的风险太大,而且弹药的更新换代速度更快,没有任何国家会在和平时期大量生产弹药。
按照一般情况,如同共和国与美国这样的国家,只会在和平时期保留足以满足一场低烈度战争、或者满足大规模战争前三个月需求的弹药。如果战争规模扩大,或者战争时间延长,就得加快弹药的生产速度。
弹药的调查报告是根据前线指挥部反馈的战场信息制订的。
按照战争头一天的弹药消耗情况计算,共和国的弹药储备最多能够满足不到1个月的战争需求。以电磁炮的炮弹为例,在战争的第一天就消耗了近20万发,远远超过最初制订的作战计划。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消耗下去,存放在共和国各处军火库内的炮弹最多使用1周,即便在后面的战斗中消耗速度降低一半,也只能满足半个月的战斗消耗。
万幸的是,弹药的生产周期非常短,只要生产线开足马力,就能得到补充。
如此一来,新的问题就是,国家能否在短期内拿出足够的战争经费,从军火厂商手里购买武器弹药。
问题也在这里,叶致胜在报告中说得非常明确,中央政府的战争预算需要一个月到三个月的周转周期,才能交到军火厂商的手里。虽然中重集团、中航集团等大型军火厂商已经扩大了生产规模,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在战争期间以赊账的方式出售军火,而且得到了政府的担保贷款,但是各大军火厂商必须拿现金从上游企业,特别是资源生产企业订购生产武器弹药的资源,在战争经费无法及时发放到位的情况下,军火厂商的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