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形设计必须重点照顾隐身性能有很大关系。结合性能更加出色的三元矢量喷管(f-22a没有采用三元矢量喷管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为了照顾隐身性能),j-14的机动性能比第三代战斗机有了很大提高。在与属于“三代半”的j-13b进行格斗时,没有完全达到设计指标的j-14原形机都能占据绝对优势。
后勤保障性能与战机的作战出勤率,全寿使用费有决定性关系。为了提高后勤保障性能,j-14采用了很多方法,比如采用标准接口,为今后升级机载设备提供基础;一次性热塑成型机翼蒙皮,降低战场维护工作量;将需要进行战场维护的主要设备舱舱口朝下,降低地勤人员的工作强度;采用分段制造工艺,使大修与战损修复变得更容易;使用标准武器接口,降低装填武器的工作难度等等。
十年磨一剑,共和国用十五年打造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战斗机。
从立项到完成定型试飞,上万名设计师与工程师参与了j-14与相关设备的设计、研制与开发工作。仅研制经费,共和国空军就前后投入450亿。虽然比起f-22a高达数百亿美元的研制经费,j-14的这点研制经费只算得上零头,但是对并不宽裕的共和国空军来说,肯投入相当于全军官兵2年津贴的研制经费,足显空军对j-14的期望值。
作为最先驾驶j-14的飞行员,贾宝国与林岱珏十分信任j-14的先进性能。
接到命令后,两人就驾驶2架j-14原形机从位于柴达木盆地的空军基地起飞,与运载后勤保障设备与试验部队地勤人员的大型运输机一同前往位于江西上饶南面50多千米的空军基地。
短短几个小时,还处于战术测试阶段的j-14原形机就完成了参战准备。
离开机场后,2架j-14原形机立即将飞行高度降低到150米。贾宝国与林岱珏没有使用自动驾驶仪,而是按照地貌测绘雷达提供的信息手动驾驶。不管是完成作战任务,还是完成战术测试工作,2架j-14原形机都不能有任何闪失。
20点35分,2架j-14原形机进入海洋上空。
收到预警机发来的战场信息后,驾驶长机的贾宝国将飞行高度降低到了50米,速度提高到1.1马赫。每过一分钟,2架j-14原形机与目标的距离就缩短22.4千米。
20点55分,预警机发来最新战场信息。
“2号,为主动电磁干扰设备充电。”
“明白,接通主动电磁干扰设备。”
摁下主动电磁干扰装置的充电开关,贾宝国扫了眼三面16寸下视平板显示器上的数据。
“主动电磁干扰设备充电完毕,2号等待指示。”
“启动主动电磁干扰装置。”贾宝国首先摁下启动开关,随后调整了通信频率,“检查机载电子设备与导弹。”
“主动电磁干扰装置启动,机载电子设备正常、导弹正常。”
此时,20点57分。
“高度5500,速度1450,航向75。”
“明白,高度5500,速度1450,航向75。”
随着战机爬高,贾宝国的心情也有点起伏。
显示飞行信息的左侧屏幕上,战机的方位坐标与预警机提供的攻击进入点坐标吻合后,贾宝国一边接通雷达电源,一边说道:“启动火控雷达,对空搜索跟踪模式。再次检查机载导弹。”
“雷达启动,导弹正常。”
不到5秒钟,中央的火力控制屏幕上出现了2个特征明显的大型空中目标。
“2号报告,火控雷达截获空中目标,2架e-767预警机,24架战斗机。”
“目标明确。”贾宝国长吸了口气,同时扫了眼显示在右侧屏幕上的武器状况信息。“按照计划行动,由我攻击1号目标。”
“明白,2号转向脱离,攻击2号目标。”
2架j-14原形机迅速散开,分别杀向2架e-767预警机。
用雷达锁定目标前,贾宝国检查了雷达告警机与导弹告警机,确认两套告警装置都处于工作状态,才稍微松了口气。
事实证明,主动电磁干扰装置能够对付预警机的雷达!
21点05分,贾宝国驾驶的j-14原形机向70千米外,位于战场西面的e-767发射了4枚“霹雳14”拦截导弹。
21点06分,林岱珏驾驶的j-14原形机向55千米外的另一架e-767发射了4枚导弹。
21点07分,2架j-14原形机先后完成引导工作,转向返航。
21点08分,2架e-767先后被导弹击中,在爆炸解体中坠向大海。
两分钟后,第一批共和国空军的j-11b战斗机到达交战空域,在预警机的指引下用火控雷达锁定了茫然无措的f-15j机群。
夜空,沸腾了!